【书香★心得】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-手机版亚博
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,官至南京兵部尚书、都察院左都御史,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,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,谥文成。《明史》赞其“始以直节著。比任疆事,提弱卒,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,平定孽藩。终明之世,文臣用兵制胜,未有如守仁者也”。清代王士祯赞其为“明第一流人物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皆居绝顶”。我早在读书时就对王阳明耳熟能详,真正准备深入了解的时候是源于央视《典籍里的中国》节目中辛柏青的深情演绎,由此才开始了对《传习录》的拜读。
《传习录》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,蕴藏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,是学习研究阳明思想的首选读本,曾国藩、康有为、孙中山、梁启超等人均对此书推崇备至,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其列为“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”之一。《传习录》堪称“心学”第一书,分为前言、序、传习录上中下卷、附录《朱子晚年定论》、王阳明简明年谱等。全书不但语言生动活泼,而且一字一言常带禅机,散发着智者的光芒,如万顷碧海广而无涯,似巍峨群山深不可测。领会其中要义需日积跬步、潜心切问、笃志近思。
《传习录上》为王阳明升南京太仆少卿,顺道回故乡省亲,与弟子、妹夫同舟归越途中论《大学》主旨的谈话,主要阐述了知行合一、心即理、“格物”是“诚意”的工夫等观点。《传习录中》为书信八篇,回答了关于本体的质疑及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,并阐释了王学的主要内容、意义、宗旨及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。《传习录下》主要内容是“致良知”,是阳明晚年对其毕生思想的综括与总结,提出“满街都是圣人”“本体功夫合一”等观点。总的来说,读后有三点感悟:
一、心致良知。一切都在心中,只要心在自省,就是致良知。良知不会停滞在见闻上,也不会与见闻分离开来,不欺良知,相信良知,自觉良知。“致良知”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。他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,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,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,甚至还要照亮他人。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,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,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。无善无恶即是心之体,有善有恶是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二、格物致知。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,参透事物本质,掌握知识本源。换句话说,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实际观察和研究事物,以达到深入了解和掌握事物本质的目的。致知,然后去格物;尊德性但不放弃道问学;致知之后行动,在行动中获得先知,又反过来不断行动,认知。在这样循环一体之中,知行并进,人思路越来越清晰,对外界认知,对自己的心体认知也越来越透彻。这种求真求实、注重实践与学习的态度,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。
三、知行合一。知中有形,行中有知,以知为行,知决定行。读书的目的是知,而知的目的在于行,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,从而知行合一,是渭之“经世致用”。若只读书学不思考,只会越来越糊涂,只思考而不读书,求教,便会自我且更加危险。固知难,行之更不易,需一世之功。
近年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场合或讲话中先后10多次提到王阳明,肯定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,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这充分说明了《传习录》内涵丰富、魅力无穷、价值巨大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五百年后,我们要向王阳明学什么?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走进王阳明气贯长虹的心学世界,才豁然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不虚。治事为人,放下姿态,放平心态,克服惰性,怯除骄傲,应将这种“真精神”融入血脉,以激励自我学思、践悟、笃行,以永远在路上的精察之心“日夜精进、毫不止歇”。(杨欣悦)